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青春风采
“拼搏”号首位“艇长”的冰锋征途
字体【大  中  】 编辑日期: 2025/03/18 来源: 北海局

       洁白的冰面上,“拼搏”号气垫艇轻盈而快速地穿梭在北冰洋的冰雪间,时而搏击风雪浓雾,时而跨越融池冰脊。在2024年“极地”号破冰调查船首航北冰洋任务中,北海保障中心胡宇作为“拼搏”号气垫艇的首位驾驶员,克服了气候、环境等诸多复杂因素,全天候保障极地科考运输作业……今天,让我们听听胡宇讲述他的“冰锋征途”的故事。

  海冰初探:未知的挑战与突破

  当“极地”号刺破北冰洋的寂静,刺骨的寒流裹挟着冰晶,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碎钻光芒。我站在甲板上,看着吊笼钢索在狂风中震颤,忽然意识到:北冰洋的“欢迎仪式”远比想象中更具威慑力。冰层开裂的轰鸣声如同远古巨兽的嘶吼,这片被冰川统治的疆域,正以最原始的姿态考验着人类的勇气与智慧。

  作为中心首次参与北冰洋考察的科考队员,同时也是青年突击队员,我曾无数次在脑海中背诵冰层参数,但真正踏上冰面的刹那,教科书中的数字陡然具象为脚下震颤的北冰洋冰面。在冰面作业时,我与三名队员悬吊在钢制吊笼中,安全绳在腰间收紧的瞬间,耳边响起前辈的叮嘱:“探冰如绣花,每一镐都要精确到毫米。”冰镐凿击冰面时飞溅的冰花,在阳光下化作转瞬即逝的钻石雨,这些细微的晶体,正是北冰洋赠予探路者的勋章。

  在三个观测点,冰钻穿透1.2米厚的冰层,取出的冰芯样本如同千年气候的密码卷轴。当“极地”号根据我们的数据建立长期冰站时,冰层裂隙中折射出的彩虹光谱——这或许就是极地科考的魅力:未知中永远藏着惊喜。

  冰上巴士:科技与勇气的交响

  “拼搏”号气垫艇引擎轰鸣的刹那,北冰洋冰面的寂静被彻底打破。这艘被称作“冰上巴士”的国产科考神器,在北冰洋的极端环境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全垫升气垫设计让它既能如芭蕾舞者般滑过薄冰区,又能像装甲车般跨过1米多高的冰脊。在连续8天的密集作业中,我们创造了全航次运输200多人次、运送3000公斤设备、安全行驶80公里的极地纪录,气垫艇碾过的冰痕,在北冰洋冰面地图上连成蜿蜒的银色丝带。

  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浓雾中的声学拉距实验。能见度不足百米的冰面上,白色混沌吞噬了一切方位感。我与领航员发明了“叠标导航法”——每隔百米插一支标志旗,在苍茫雪幕中构筑起人工星座。当声学系缆浸入刺骨的海水时,防寒手套冻结成冰壳,但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曲线,让所有疲惫瞬间蒸发。完成任务返航时,极昼的太阳低垂在地平线上,将冰面染成熔金般的橙红,舱内保温壶里残余的姜茶,在舷窗上凝结出冰花图腾——这是属于科考人的浪漫。

  极地启示:团结与坚持的炼金术

  在协助运输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下流场设备时,一场冰雨让作业难度陡增。气垫艇因载重过高频繁偏航,舵柄在手套中打滑的瞬间,领航员直接摘下防寒面罩,裸脸站在船头瞭望。他的睫毛很快结满冰霜,却始终用冻僵的手指比划着方向:“左舵15度!避开冰脊阴影区!”三个作业点仅2公里距离,但我们与风雪搏斗了整整9小时。

  这样的场景贯穿了整个航次。声学专家老刘的双手浸泡在刺骨海水中拖拽百米缆绳,机械师小张在发动机故障时用体温融化冻结的油管,甚至随队厨师老李都会在深夜为归航队员煨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这群“冰上游骑兵”用协作与坚韧,将孤立无援的绝境化作共克时艰的战壕。

  永恒的冰痕:探索者的精神图腾

  当“极地”号最终驶离作业区,身后北冰洋冰面上的科考痕迹正被新雪悄然掩埋。但数据舱内的观测资料、工程日志上密密麻麻的改进批注,以及队员们眼中未熄的炽热,早已将这段征程镌刻成永恒。

  如今的北冰洋科考,早已超越单纯的样本采集。从气垫艇的国产化首次使用到远距离冰站的建立,从抗低温复合防寒材料到卫星互联网的通信,每一项创新都在重塑人类与极地的对话方式。正如“拼搏”号气垫艇碾碎的冰晶会重新凝结,科考人的足迹终将消逝,但那些在极限中淬炼出的技术突破与精神火种,必将穿透时光的冰层,照亮未来探索者的征途。

  离船前,我特意收集了一瓶北极冰芯。透过实验瓶望去,冰层中封存的气泡宛如一串串微缩的银河——那是地球呼吸的印记,也是人类向未知进发的坐标。当下一代科考队员接过这瓶冰芯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气候演化的密码,更是一群破冰者在极寒中锻造的勇气与信念。

(文字:胡宇  图片:北海保障中心青年突击队)

分享到: 
主办: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承办:自然资源部北海海域海岛中心地址:青岛市崂山区云岭路2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67020001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020913号-1
 鲁公网安备:37021202000870号
建议使用:1024*768,Microsoft IE 6.0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