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菊,中共党员,烟台海洋中心团支部书记,海洋站第一党支部副书记,蓬莱海洋站副站长。自2017年7月入职以来,她始终如一坚守在海洋观测的第一线,扎根基层、守卫海岛,在艰苦的环境中谱写了一曲青春奋斗的壮丽篇章。 扎根孤岛 守初心展青春风采 北隍城岛位于山东半岛最北端,地处渤海海峡的“咽喉”位置,被誉为“渤海第一哨”。它距离蓬莱市约65公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渤海成为我国的内陆海。岛上设有一座国家一类艰苦台站——自然资源部北隍城海洋站。七年前,刚从大学毕业的王梅菊踏上这座小岛,自此开始了她与大海相伴的守岛生活。
值班室、观测场、测波室、验潮室四点一线构成了她每天的工作路线,观测、清检、校对、检查循环往复的工作贯穿了每一天。盛夏,岛上蚊虫滋扰,鼠蛇潜行,办公楼纱窗上的壁虎、宿舍墙缝的蝎子、晚上光顾厨房的老鼠、观测场草丛里的蛇,她由原来的害怕也慢慢变得见怪不怪,她笑称自己是个标准的“女汉子”。寒冬,海风如刃,凛冽刺骨,海岛工作最难熬的便是寒潮来临的时候——狂风夹杂着雨雪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办公楼通往测波室的那条200米的小路步履艰难。每当应急响应或海浪达到加密观测标准时,工作节奏就变得异常紧张,经常是刚刚完成这一时次的数据上传,又要投入到下一整点的观测中。尤其是在冬季,气温极低,测完海浪后,手指冻僵得难以握笔,脸颊也被寒风冻得麻木。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的真正含义,展现了新时代新青年的坚韧与决心。 
极端天气下海浪观测 迎难而上 磨意志强使命担当 岛上环境恶劣,物资匮乏,米面粮油、蔬果调料等生活必需品都得自行从陆上采买用船舶输送进岛。遇到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船舶停航,运输中断,岛上的供应链就会陷入瘫痪,站点时常面临“弹尽粮绝”的窘境。最艰难的一次,船舶停航了近10天,最后只能靠吃咸馒头勉强维持。身处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哪怕是在怀孕期间,哪怕是在春节合家团圆时,王梅菊都没有忘记自己身为一个海洋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刚工作时,考虑到她还没成家,站领导提出来春节期间让她回家陪父母过年。她却婉拒了领导的好意,她说父亲经常告诫“不能搞特殊化,你有家人,其他同事也有家人,你是父母的女儿,他们又何尝不是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这句朴实的华语,深深植根于她的心中,成为她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撑。也是因为这句话,在生完孩子后,为了尽快投入正常工作,孩子刚满11个月她便给孩子断了母乳,一个月后,她便毅然登上了北上进岛的船舶。
耐得了寂寞、守得住孤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都坚守于此,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不畏困难的工作作风,确保了海洋观测数据的精准无误,为海洋预报、防灾减灾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与保障。 敢于创新 提效率简工作流程 海洋站的工作繁杂而琐碎,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王梅菊始终立足本职,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勇于在工作中突破创新。在仪器维护过程中,她发现清检浮子式水位计时,为确保钢丝绳不脱槽、不叠套,往往需要两名经验丰富的观测员配合完成,且步骤复杂。为了简化这个过程,经过多次实验,她设计出了一款便于清检的固定器,成功实现了单人操作,操作流程也大大简化。这项创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效解决了单人海岛值班时的实际困难,让工作变得更加顺畅。目前这一创新正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清检温盐传感器 宣传海洋 防灾减灾深入人心 为提升公众海洋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王梅菊加入中心青年宣讲团,积极承担海洋科普宣传工作,在全国防灾减灾日、世界海洋日等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宣讲、直播、互动交流、公众号推送等多种形式,积极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向大众,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科普活动。 
向高校学生介绍海洋站 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举办的海洋防灾减灾科普直播中,王梅菊不仅介绍了海洋防灾减灾的技术手段,还带领观众参观了北隍城站,深入讲解了水文气象数据的采集方法和各类海洋观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她希望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和现场讲解,帮助社会公众建立起对海洋环境的深刻认知,更直观地了解我国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的科研成果及其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海洋科普直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满腔热血化碧波,在以海岛为家,与孤独为伴的枯燥生活中,王梅菊把小家小我轻轻放下,把个人得失轻轻放下,做到了弃小而崇大、执着而守恒。她时刻以“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守正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为指引,书写着新时代北海青年的坚守与担当。 (策划:乔彬 陈艳丽;文图:烟台海洋中心团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