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青春风采
新时代北海青年展风采①
冰雪铸就忠诚 极地见证初心
字体【大  中  】 编辑日期: 2024/11/04 来源: 北海局

  北海保障中心“极地科考保障”青年突击队由16名人员组成,是自然资源部和共青团中央共同组建的首批自然资源系统青年突击队。该青年突击队在“极地工程化海洋科考平台”建设,“极地”号破冰调查船建造、现场监造,“极地”号航次任务,“极地”号安全运维,“极地”科普教育平台建设,极地深海科学考察等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工作以及各项“急难险重新”工作任务中发挥了青年主力军作用。

北海保障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旭为突击队授旗

  最困难的时刻我们在

  “极地”号破冰调查船于2022年11月开工建造,2024年6月交付使用。北海保障中心是该船建造、监造业务支撑单位,“极地科考保障”青年突击队在该项任务中发挥了排头兵和生力军的作用。

建造中的“极地”号

  最初为“极地”号进行概念设计时,常常遇到各种瓶颈,如何使该船既具有优秀的破冰能力,又可以成为破冰科考船中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典型代表,是团队反复思考的问题。困难的时候,就是突击的时刻。团队根据国家极地深海事业的战略布局,超前进行谋划,经过无数个日夜奋战,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最终成功将无人系统和人工智能设备运用到“极地”号。在该船首航试验中,其智能化水平得到充分验证。  

驻厂监造

  监造过程中,突击队员深入生产建造一线,提出生产计划优化建议,高效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钢板下料、预处理、切割到压模、焊接等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控,在“极地”船进坞搭载过程中,实现了23天主船体成形。突击队长刘汉涛,在驻厂监造的400多天里,坚持每天至少2次赴施工现场巡检,审核设计图纸、监督施工缺陷项目整改,与船厂技术人员共同克服生产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严把质量关和进度关。在突击队员共同努力下,确保了“极地”号如期交付。

  最紧急的关头我们上

  2024年8月23日,“极地”号在首航期间,一次突发的故障让全船人员紧张起来。青年突击队队员孙武刚在值班时发现,主推进装置突发“转舵单元离合器脱扣”故障报警,立即报告船上的主电机员、突击队队长刘汉涛。“当时我的汗就出来了。”刘汉涛知道,一旦转舵失效,船舶将失去控制,就像开车时方向盘突然失灵一样危险。

参加“极地”号首航的突击队员们

  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队员们都非常紧张。冷静了片刻后,刘汉涛马上想到,船是我们监造的,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极地”号。突击队员们火速拆开转舵单元端盖进行检查,判断故障原因,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设备图纸的充分熟知,最终发现是由于船舶破冰震动导致感应开关损坏,经过检修,船舶恢复了正常,全船人员也都松了口气,纷纷为年轻突击队员的专业水准点赞。

  最危险的地方我们去

  “极地”号在首航试验期间,来到一片方圆2公里的浮冰区,需要有人率先踏冰,寻找合适的试验区域。第一个登上冰区,意味着可能面临冰裂和融池等潜在危险,如果冰面冻的不结实,人会陷入冰窟窿。

  紧要关头,青年突击队立即响应、立即行动,纷纷主动请缨。突击队员和其他工作队员一道,携带着冰镩、安全绳、冰钻、铁锹等探冰工具,登上了吊笼。吊笼缓缓升高,4名人员被吊到距离冰面6、7米的高度,逐渐离开“极地”号,再缓缓降落到冰面上。队员们将安全绳系在腰间,一名队员紧紧抱住另一名队员的腰,最前面队员手持冰镩锉冰小心翼翼的检查着冰面情况,确认安全后,双脚踏上了洁白的冰面。

率先踏冰

  在“探冰”过程中,好几次队员踩进了融池中,冰水没过膝盖,棉鞋全部湿透,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很快冻透了突击队员们。“心有热爱,何惧严寒!”队员们与风雪搏斗,同严寒抗争,经过5个多小时努力,终于测量出所在区域冰厚,为“极地”船开展试验性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青年突击队员驾驶“拼搏”号、救助艇完成运输保障任务

 

       “极地科考保障”青年突击队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的重要指示要求,牢记使命,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策划:乔彬  陈艳丽;文字:唐少曼;图片:北海保障中心 )

分享到: 
主办: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承办:自然资源部北海海域海岛中心地址:青岛市崂山区云岭路2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67020001 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020913号-1
 鲁公网安备:37021202000870号
建议使用:1024*768,Microsoft IE 6.0以上浏览器